智能工具
当前登陆用户:
退出

新闻资讯中心

票据资讯返回资讯中心

票据融资再现“保证待签收”骗局 年关将至谨慎处理

  一种新型票据诈骗手段已瞄准部分融资需求迫切的企业,且有多家企业受骗。

  据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近日在采访中了解到,有不法分子偷换票据“签收”的概念,将票据状态为“保证待签收”的“银票”卖给企业。而实际上,这类票据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银票。

著名票据风控专家任恩林表示,“这类显示承兑人为银行的票据,并没有获得银行承兑认可,承兑未完成。按规定,票据是承兑完成才可以流通,但为了增加流动性可以提示保证。

  近年来,票据业务发展较快,相关欺诈案件也时有发生,如何加强票据业务风险防范日渐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。

  “瞄准”企业融资急

  临近年关,不少企业急于融资,却掉进了不法分子设置好的陷进中。

  “湖北有家公司,买了1000多万元‘保证待签收’的票,损失160万元。”某小企业主坦言。

  这些受骗企业基本都具备两个特征,一是融资需求迫切;二是无法直接从银行开出银票,比如没有信贷额度或者没有足够保证金等。

  某国有大行人士表示,“企业在银行开票首先要满足银行的贷款条件。我们在给企业授信的时候,会留出一部分票据授信。对企业来讲,票据利率成本低,企业只需存入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即可;对银行来讲,有利于跟踪企业的资金流转,确保资金用途合规。

  那么,“保证待签收”的票据究竟是什么?有哪些风险点?

  据了解,票据业务涉及多个参与者,简单来看,主要有票面出票人A、票面收款人B、第一被背书人C和保证人D。

  “在上述诈骗事件中,不法分子要求在‘A(签发并向D发起保证申请)→D(签收同意保证)’这一动作完成之后,D就得将‘票据’对价支付给A和B

  而标准的开票流程是A(签发并向D发起保证申请)→D(签收同意保证)→A(继续向银行发起承兑申请)→银行(签收同意承兑并将票据交付给B)→B(签收票据并向C发起背书转让申请)→C(签收同意背书转让)。” 正兴票研创始人方明分析称。

  方明指出,“第一,保证动作做完之后,此票据仅完成开票动作的前半段,并未真正成为一张银票,最重要的后半段——承兑动作并未开始,既然都没有人承兑,就不能叫承兑汇票,而且这个票据也没有任何流动性和价值;第二,保证签收走的是保证模块,签收的动作只是让自己对一笔债务进行确认,实质上是一个‘掏钱’的动作,而这个票据实际上也并不在D的账户内,而是回到了A的账户内。所以,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,这种‘保证待签收’的票据无法融资变现。”

  某农商行票据事业部负责人坦言,“已有股份行遇到这种情况。这类票据只是借用银行网银开出,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进入银行体系。”她表示,目前银行只能给自己的网银客户做风险提示,来预防此类情况发生。

  对此,任恩林建议,企业收到票据一定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:

一是注意票据是否为“背书待签收”;

二是查看票据是否有承兑日期,因为银行承兑完成后系统会显示承兑日期。


  市面上流出一票保证签收案例如下:





来源:中国经营网





汇票助手 —— 专业、安全、可信赖,做您身边的汇票助手 立即免费注册
回到
顶部
在线
交谈